4个方法帮助幼儿改掉【咬指甲/吸手指】等不良习惯

2022-01-28 09:58


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是,孩子产生不良习惯背后的压力成因。


一直唠叨或提醒他,可能反而会加强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。


一般随着宝贝年纪增加,会逐渐减少这些行为,或者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。


幼儿吸手指、咬指甲等行为,多半不是严重的疾病症状。但存在一定的礼貌与卫生问题,家长通常会一直反覆地提醒,但常常引导效果不佳。


其实,这些行为有的是出于模仿,有的是出于成长压力的应激。(研究表明,咬指甲这种刺激敏感皮肤的行为,确实可以减轻焦虑与不安)

不良习惯背后的压力


孩子感受到的压力(例如:环境吵杂、父母争吵等),难以以语言清楚表达或发泄,而某些行为可以短暂减轻其感受到的压力,于是就衍生出我们所不认同的“不良习惯”。

最好的处理的原则是「忽略其行为」。

最需要引以注意的是,解决背后的压力成因。不要一直唠叨或提醒他,否则反而会加强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。随着年纪增加会逐渐减少这些行为,或者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。


常见的2种不良习惯

吸手指 咬手指  

1.吸手指

吸手指是婴儿与学步期是常见的行为,当喂奶时间或次数不足,婴幼儿可能就会以吸手指的行为来取代吮吸。


3~4个月长牙阶段也容易出现这样的行为,但随后会逐渐消失。


到了6个月大时,如果还有吸手指的行为代表的可能就不是吃不饱,而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式(出于于压力感受或不安),所以大多数的家长会以奶嘴来安抚。


不过,倘若持续到2~3岁仍需要奶嘴或有吸手指的行为,就可能造成儿童乳牙的发展错位(如:上门牙向外伸、下门牙往里面长),虽然不至于影响未来恒牙的生长,但持续地吸手指或咬奶嘴还是可能影响小孩未来的人格发育。


2.咬指甲

常见于学龄前后的儿童,并不是一种特别的疾病。但常会伴随许多疾病一起发生,如多动症与焦虑症,轻微的咬指甲行为只是外观形象不好,严重的话也会咬到出血或引发感染。

当幼儿咬指甲时,父母常会不断提醒,但实际上幼儿往往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咬指甲,也就是不容易自我察觉这样的行为。反复提醒的结果,反而让孩子更为焦虑,咬指甲的行为更不易消失。因为咬指甲本来就是一种焦虑的反应。

一般来说,咬指甲常是一种焦虑的外显症状,可能是学习别人而来,或是偶然机会发现这么做可以减轻焦虑,之后才逐渐养成习惯。咬指甲的行为也可能有一定遗传性,多半会随着时间与年纪增长而消失。但若孩子的焦虑成因,始终无法得到改善的话,可能也会变成习惯,甚至持续到青少年或成人,这就不是短时间能够调整的了。


4个方法 解决幼儿不良习惯


对于这些不良习惯,一般处理原则是不做任何处置也就是忽略的方式,建议家长多观察一段时间,多数行为会持续数周或几个月,因为可能只是短期的压力反应。但若情况没有明显改善,甚至合并其他行为问题,这时可能就需要多了解幼儿是否有某些无法解决的困难。

1.初期试着不要放太多注意力在幼儿的行为上应多关心其身体、学校或生活上的压力,也不要一直责骂或唠叨这些行为,否则反而会有强化的效果。

2.鼓励、协助幼儿使用替代的行为。如看见幼儿在吸手指或咬指甲时,对他说:“我们一起来玩积木。”转移他的注意力,不要只是一味的批评。

3.试着减少幼儿生活上的压力,因为幼儿感受到压力,难以以语言陈述,所以家长必须多观察幼儿在什么时间或情况时,最容易出现这些行为。如比较没有耐心等待时,常会以咬指甲来度过,这时若有其他的活动(玩玩具、看电视)就能协助减少等待中的急躁情绪。

4.婴幼儿时期的吸手指行为,常是因为需要较长的吮吸时间或增加吸奶量。可以考虑延长婴幼儿每次吸奶的时间 (如:将奶嘴的孔弄小)。若吸奶量与时间足够,就可以减少吸手指的次数(一般母乳亲喂较少出现该状况)。


若宝宝已经6个月大仍有吸手指的行为,建议不要以强制的手段限制(如:以綑绑的方式,让小孩吸不到手指)。最好以鼓励的方式,赞美其没有吸手指的时候,或以其他活动来减少空闲的时间。


PARENTS&KIDS


培伦骑士幼儿托育早教倡导全程教育理念、合宜的家庭及社会学习情境,促使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三位一体。一日醒来皆教育;一日生活皆课程;一日体验皆学习。创设幸福环境、赋予孩子幸福力、提升孩子未来执行力。协助家长们用对心、使对力,引导宝贝在3岁之前发展多方位的品格素养,让宝贝更加健康自主成长,使父母将来在教育孩子时更加省力。


品格素养·全程教育


专注1.5-3岁幼儿托育早教

O 音乐律动

O 感觉统合

O 蒙氏巧手

O 艺术创作

O 沉浸美语

O 阅读思维